清朝中期有位大臣叫曹振镛,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拜首席军机大臣。此人为官任上无所作为,更无建树,却擅长做官,一生信奉“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哲学,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只讨天子隆恩之欢心,一路仕途畅通,官运腾达,真可谓是古今“官油子”之典型。
“官油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巧官”,他们不愿或不会做事,专爱投机钻营,整日琢磨着怎样讨上级欢心、让领导满意,一门心思往上爬。实事求是地讲,当前我们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仍有部分像曹振镛这样的“官油子”混迹其中,甚至个别人还相当得势。虽非主流,但危害很大。从根本上看,“官油子”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物,反映的是一种歪曲的价值观、从政观。如果任由他们吃香,必然会损害一方政治风气,滋生畸形的选人用人导向,极大挫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官油子”之所以能堂而皇之的存在,是有其特殊性。相对于好官、清官、贪官的“显性”,“官油子”们更善于隐藏和伪装。有的精通巧言令色,手懒嘴勤人油滑,刀切豆腐两面光,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对谁都是一副“好好先生”的面孔,从不当面说人得罪人。有的喜欢溜奸耍滑,该担责任不担当,一味“打太极”“踢皮球”,争功诿过,见荣誉就上,遇到问题就躲,而且嫉贤妒能,不仅自己不干事,还怕别人干成事。有的痴迷弄虚作假,只有唱功没做功,一心揣摩领导意图,刻意包装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成了典型的“两面人”。正如清末魏源讽刺官场风气“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 。
掩耳盗铃、滥竽充数之事演得再像,终归有败露的时候。“官油子”隐藏得再深,也能够被“火眼金睛”识破。我们纪检干部要练就一双不为表象所迷、不为伎俩所惑的“慧眼”,关键是要做好三点:
一是站在政治角度看问题,把“官油子”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对象,从查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入手,深挖线索,顺藤摸瓜。
二是既重察其言,更重观其行,把日常监督的“放大镜”时刻聚焦,重点对准干部工作中的表现,看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说得多做得少,是否胸脯拍得震天响做起事来慢悠悠。
三是学会深入群众,开展广泛调查,重视群众口碑和看法,让群众评价干部,借助群众的雪亮眼睛发现蛛丝马迹。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我们把监督的大网织得又紧又密,把监督的“探头”擦得又明又亮,“官油子”就会无所遁形、失去市场。
阳光之下,清风徐来!(志磊)
Copyright 嘉峪关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嘉峪关市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