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楚都郢城有个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已经是深夜了,烛光越来越弱,他就对拿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意思是把蜡烛举得近一些,结果就把“举烛”两个字也写到信里面了。“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他要写的意思,但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看到这两个字时却解释说:“举烛的意思,就是要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举贤任能啊!”相国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非常赞同,就选任贤能,国家也因此治理好了。国家虽然因为选贤任能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只是误写,确实没有选贤任能治理国家的意思。
郢都人写信时,可能太过专心,所以阴差阳错多写了两个字;但看信的燕国人却“脑洞大开”,不仅给解释通了,还且还很“高大上”。倒着往上推,似乎顺理成章;但顺着往下想,则纯属误打误撞。一方误写,一方误解,却成就了一个典故“郢书燕说”,后人以之比喻曲解原意,牵强附会。清代学者袁枚对当时盛行的考据之学深为厌恶,有诗《戏仿太白嘲鲁儒一首》以刺之,其中说:“专数郢书燕说对,喜从牛角蜗宫赴。”
其实,不仅清代考据之学存在“郢书燕说”的现象,喜欢钻“牛角蜗宫”的什么人没有?也不仅袁枚那个时代存在“郢书燕说”现象,韩非写完“郢书燕说”的故事之后不是还捎带写了一句“今世学者,多似此类”吗?许多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就是从此而来的。
当然,也不仅只是“郢书燕说”,“自书自说”者也比比皆是。写错了、说错了或者念错了,即使丢人了现眼了,承认错了就行了;想“圆”回来并不那么容易,甚至还会越“圆”漏洞越大,破绽越多。从这个角度上看,“自圆其说”其实是一个很“好面子”的词。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湖北紫荆
分布:陇南、天水
简介:湖北紫荆,乔木。花期3-4月,果期9-11月。花形如蝶,叶片心形,是集观叶、观花、观果于一体的观赏植物。茎、果、花、根入药,有破血、解毒等功效。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Copyright 嘉峪关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嘉峪关市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