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化  
以貌取人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发布时间: 2025-03-22 分享+

        【说古道今】

        孔子有过一个弟子,复姓“澹台”,双名“灭明”,字子羽,是武城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段大意是,澹台灭明的体态和相貌都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他师从孔子之后,可能被孔子看不起,就“退学”了,此后便致力于修身实践。他处事光明正大,不走小道,不走邪道,如果不是因为公事,从来不去见公卿大夫。他向南游历至长江之远,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获取与给予、离开与趋就的规章制度,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行不由径”说明品行好,“名施诸侯”说明影响大,难怪孔子听说后要自责:“我只凭言辞判断人,把宰予判断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把子羽判断错了。”

        后即以“以貌取人”为典,提醒人们只凭外表形象作为判断人才优劣的标准是靠不住的。孔子的另一个弟子言偃,即子游,在武城当县长的时候,孔子曾问他:“你在那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杨伯峻先生认为,子游说这话时,澹台灭明还没有向孔子受业。也就是说,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之前,孔子就知道他是个人才;那么,他在拜孔子为师时,孔子为什么还要因为他相貌丑陋而认为其“才薄”呢?这算不算个问题呢?

        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相貌,但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判断一个人,重点还要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观察他的所作所为。相貌和能力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以貌取人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科学依据。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皂荚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平凉

        简介:皂荚,乔木或小乔木。花期3-5月,果期5-12月。果实、种子、枝刺均可入药,具有祛痰通窍、镇咳利尿、消肿排脓、杀虫治癣的功效。荚果煎汁可代肥皂用,是很好的天然植物洗涤剂。木材坚实、耐腐耐磨,黄褐色或杂有红色条纹,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家具。嫩芽油盐调食,种子煮熟糖渍可食。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清廉雄关
公众号
清廉雄关
视频号
清廉雄关
抖音号
清廉雄关
快手号

Copyright 嘉峪关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嘉峪关市监察委员会

陇ICP备13000397号      甘公网安备620201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