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
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必患。’” 孔子到了周朝国都,参观周王祖庙时,看到庙堂大殿台阶的右边有一个铜像,铜像的嘴巴上贴了三道封条,背上还刻着字,上面写道:“这是古时候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警戒啊,警戒啊!不要多言,多言则多惹事;不要多事,多事则多祸患。”铭文超过二百字,这只是开头的几句。孔子读完铭文以后,对弟子说:“你们记住,这些话实在而中肯,合情而可信。”
《孔子家语·观周》亦载此事。区别是,《说苑》有两个“戒之哉”,《孔子家语》只有一个“戒之哉”。“戒之哉”就是引以为戒的意思,就是要像那尊铜像一样,给嘴巴贴上封条,贴一道不行,贴三道才行。“三缄其口”,字面意思是给嘴巴贴上三道封条。后人则以“三缄其口”为典,形容说话谨慎。元好问诗《胜概》:“吾道三缄口,时情一解颜。从今便高卧,已负半生闲。”
有道是“祸从口出”。口无遮拦,口不择言,甚至出口伤人,自然会招惹是非;但闭口不语,一言不发,甚至装聋作哑,就能解决问题吗?“三缄其口”强调的只是“慎言”,而不是“勿言”,所以说“无多言,多言多败”。后来,又不知不觉地被赋予了不肯开口或不敢说话的意思,其中包含着一种抵触情绪或者恐惧心理,透露出一种“自保”“求安”的心态。知道却不说,欲言而又止,一定有隐情:或者是丑事,说出来丢人现眼;或者是坏事,说出来要追究责任。不肯开口,多半事关自己,怕事情败露,怕东窗事发;不敢说话,多半事关别人,怕被人穿小鞋,怕被人使绊子。
严守秘密,叫“守口如瓶”,不叫“三缄其口”;性格内向不叫“三缄其口”,叫“沉默寡言”。看起来都是不说话或者说话少,但其表情和心理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枣
分布:全省均有栽培
简介:枣,落叶小乔木,稀灌木。花期5-7月,果期8-9月。花期较长,芳香多蜜,为良好的蜜源植物。果实供鲜食,亦可制成蜜枣、红枣、熏枣、黑枣、酒枣及牙枣等蜜饯和果脯,还可做枣泥、枣面、枣酒、枣醋等。果实亦可药用,有养胃、健脾、益血、滋补、强身等功效。木材坚硬,可制器具。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Copyright 嘉峪关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嘉峪关市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