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化  
扣槃扪烛 | 满足于一点一滴,必然止步于一知半解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发布时间: 2025-08-16

        【说古道今】

        苏轼有一篇名文《日喻》,其意不在于怎样向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介绍太阳,也不在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如何向别人了解太阳。其文曰:“生而眇(miǎo,双目失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pán,通“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yuè,一种像笛子的乐器),以为日也。”

        意思是,有一个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就像一个铜盘。”他敲了一下铜盘,以为那就是太阳的声音。过了几天,他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就以为那必定是太阳。这时,又有人告诉他:“太阳发出的光,就像蜡烛一样。”他摸了一下蜡烛,就以为那是太阳的形状。后来又有一天,他摸到了龠,这一次他认为那一定是真的太阳了。 

        不论是铜盘,还是龠,它们与太阳之间的差别岂止十万八千里,但“眇者”听别人一说,居然就信以为真。后以“扣槃扪烛”为典,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俞平伯诗论《诗的神秘》:“都是扣槃扪龠之谈,招摇撞骗之技。”

        韩愈也不是只说怎样认识太阳,而是以日喻“道”:“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认识任何事物,学习任何知识,研究任何学问,都是如此。必须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消化前人和别人的成果,综合分析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入思考,及时纠偏,不断完善,才能有所收获。如果满足于一点一滴,只会止步于一知半解,其结果,与扣槃扪烛以识日并无二致。了解一个人,考察一个干部,研究一项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蜀五加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 

        简介:蜀五加,落叶灌木。花期5-8月,果期8-10月。根皮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等功效,嫩叶可食用。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清廉雄关
公众号
清廉雄关
视频号
清廉雄关
抖音号
清廉雄关
快手号

Copyright 嘉峪关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嘉峪关市监察委员会

陇ICP备13000397号      甘公网安备620201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