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洁文化  >>  廉政文化  
一毛不拔 | 吝啬鬼、守财奴,一直是人们嘲讽的对象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发布时间: 2025-09-03

        【说古道今】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伯峻先生译孟子的这句话为:杨子主张为我,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都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有利,一切都干。

        杨子,即杨朱,战国初期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或曰“为我”,与墨子的“兼爱”主张形成鲜明对比。《列子·杨朱》记载了他与墨子的首席弟子禽子的一次对话,“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杨朱“贵己”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墨子“兼爱”的前提是,有些人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后世即以“一毛不拔”为典,比喻非常自私,极端吝啬。明代学者庄昶诗《息阴惠鱼干》:“笋蕨腰镰委所穷,鱼盐分味忽烦公。一毛不拔杨朱利,今古人情亦或同。”

        珍惜财富,不大手大脚,不铺张浪费,可谓人之常情,也是传统美德,但这与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并不矛盾。钱财固然重要,但只有有效地使用它,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守住自己的钱财,视亲情、友谊而不见,置人之困、世之危于不顾,守住钱财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吝啬鬼、守财奴一直是人们嘲讽的对象。

        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笑林》有一则云:“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伊索寓言》中也有一个小故事:有个守财奴把家产换成金块,埋在墙根下,并经常挖开来看看。附近一个农民留心观察,知道了真情,趁他不在时,偷偷把金块挖走了。守财奴发现后,捶胸痛哭。有人问明原因后,对他说:“去拿块石头埋起来,就当那是金块吧。因为那金块在的时候,你也从来没有动用过。”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变豆菜

        分布:兰州、陇南、天水、甘南、临夏、定西

        简介:变豆菜,多年生草本。花期4-5月,果期5-6月。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止血散瘀等功效。嫩叶可作野菜。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清廉雄关
公众号
清廉雄关
视频号
清廉雄关
抖音号
清廉雄关
快手号

Copyright 嘉峪关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嘉峪关市监察委员会

陇ICP备13000397号      甘公网安备620201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