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纪委监委借助大数据监督平台,对全区公车行驶轨迹、加油记录等数据进行智能比对和综合分析,持续深化整治“车轮上的腐败”。图为近日,该区纪检监察干部通过大数据查询研判平台对公车使用情况开展线上监督检查。肖智恬 摄
特邀嘉宾
李伟波 山东省泰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
江 浩 安徽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
牛 立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动真格整改整治,持续释放一抓到底、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加强经常性监督、提高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上有哪些机制和举措?如何对作风问题盯住不放、寸步不让,动真格整改整治?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交流。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发挥怎样的作用?
江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这个‘木鱼’要天天敲,让全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体检”,对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意义重大。
“警钟长鸣”强认识。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让“四风”问题得到及时有力查处,有利于形成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的高压态势,营造一抓到底、一严到底的浓厚氛围,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同时,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加清醒认识“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更加深入理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破除“小事小节论”等错误思想,更加自觉筑牢思想堤坝,养成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好习惯。
“靶向诊疗”治已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最容易反弹,如果不紧紧抓住,一些已经初步压下去的问题很可能死灰复燃。”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通过整合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治,有利于防止作风问题滋生蔓延、成风成势。通过对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精准分析、深入研判,进而区别情况、对症下药,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纠治作风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
“免疫屏障”防未病。没有制度保证,改进作风的成果最后也保不住。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从问题入手,通过查找根源,深化改革、破立并举,能够有效防止问题再度发生;通过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划明行为“红线”和“雷区”,坚持按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可以最大限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确保公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从源头上预防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生。
李伟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永恒的课题”。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始终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才能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破解“四风”顽疾的重要途径。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随着形势发展、情况变化,作风问题也在不断演变。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通过常态化排查整治作风问题,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通过打好专项检查、随机抽查、整改治理等“组合拳”,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保持定力、寸步不让,深化整治、见底见效。
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建立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露头就打,有利于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维护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优化政治生态的有力保障。政治生态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会有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通过监督推动“关键少数”带头转变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带动“绝大多数”作风变化;通过紧抓小事小节,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持续净化政治生态;通过紧抓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夯实拒腐防变思想堤坝。
在加强经常性监督、提高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上有哪些机制和举措?
李伟波:抓作风建设要拿出“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钉实、钉深、钉牢,让监督穿透表面、直抵根源。
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要建立双向移交、同步查处机制,把准由风及腐利益链,对“四风”问题必循线挖腐,查清事实原由、问题性质、关联人员、利益关系,彻查背后的腐败行为;构建由腐纠风工作链,对腐败案件必看作风问题,必查违规吃喝、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四风”问题。
坚持数字赋能监督。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提高监督穿透力,依靠大数据分析精准发现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加强预警纠治。”要优化基础建设,整合财政、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围绕监督检查、信访举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发监督模型。加强筛查比对,围绕监督重点开展数据比对,主动筛查问题线索,构建“实时预警—线下核查—结果反馈—行业治理—模型优化”监督闭环,推动监督取得更大成效。
坚持监督贯通协调。健全纪检监察监督与人大、审计、财会等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共享、联合检查、联席会商、线索移送等机制。强化以下看上,发挥基层作风观测点、观测员作用,定期收集、解决作风突出问题。引导群众参与,拓宽、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快查快办,让“四风”问题无处藏身。
牛立: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要坚持多管齐下,通过拓宽线索来源、创新监督方式、深化分析研判,更加及时准确发现作风问题,不断提高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
织密监督网络,提高发现问题的灵敏度。严密的监督网络是及时捕捉“四风”问题的重要基础。要强化监督监管联动,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全面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要完善纪检监察机关与信访、公安、财政、审计、税务等多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强化信息互通、监督互动、成果互享,持续完善“四风”问题线索移送机制。
拓展监督手段,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要不断提高发现“四风”问题的及时性和精准性,防止“疥癣之疾”演变为“肘腋之患”。针对作风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集中检查和整治,对发现的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反复敲打、通报曝光,持续释放严惩严治的强烈信号。注重将数字技术融入监督,整合公务接待、公车使用、财务报销、税务发票等数据信息,构建作风问题数据分析模型,通过“算力”预警分析、“脚力”实地核查,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
坚持风腐同查,提高发现问题的纵深度。坚持以风挖腐,紧盯带有腐化蜕变特征的“四风”问题,在查作风问题的同时,循线深挖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勾兑等腐败行为,及时斩断由风及腐利益链。坚持由腐纠风,对腐败案件进行深入剖析,在查清审查调查对象违纪违法手段和本人“四风”问题的同时,又查清与之关联的“局中人”“具体事”“关系网”,有力构建由腐纠风工作链。
如何对作风问题盯住不放、寸步不让,动真格整改整治?
牛立:解决“四风”问题,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通过打好挖病根、开良方、固成效“组合拳”,对需要长期根治的问题盯住不放、寸步不让,动真格整改整治,不断提升作风建设质效。
深入研判找病根。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根治作风顽疾的关键。注意从思想上挖,通过案件剖析、办案人员点评、审查调查对象撰写忏悔书等方式,深挖问题根源,绘制理想信念动摇和腐化堕落轨迹,梳理出诱发思想蜕变的“第一次”“转折点”等重要风险点,教育党员干部深刻吸取教训,敬畏知止。注意从制度上找,聚焦问题表现,通过开展制度评估、指导案发单位复盘反思等方式,深入查摆制度“笼子”是否扎紧、执行是否到位、管理责任是否落实,抓紧补短板、堵漏洞、防风险。
提实对策开良方。结合前期研判情况,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聚焦树牢理想信念,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纪律教育、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认识,筑牢思想堤坝。聚焦从严管理,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八小时内”管理和“八小时外”管理贯通起来,推动作风全面过硬。聚焦完善制度建设,用好纪检监察建议,督促完善制度、堵塞漏洞、规范权力运行,开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以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保障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监督评价固成效。要推动建立有效的整改评价机制,持续跟进监督,确保取得实效。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围绕整改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要素,包括问题解决程度、建章立制情况、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强化多元主体参与,采取单位自评、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价、纪检监察机关“回头看”等多种方式,对整改成效进行全面评价,确保结果真实可信。做好动态跟踪监督,将整改完成情况纳入日常监督内容,并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对新发现的作风问题,及时反馈督促纳入整改台账并动态更新,推动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持续巩固作风建设成效。
江浩:“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盯住不放、一抓到底,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建立健全立行立改机制。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常性开展作风问题自查自纠,紧盯查摆出的问题强化整改,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问题不彻底不放手。常态化走访企业、联系群众,面对面听取意见,定期对通过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途径发现的作风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建立问题清单,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坚持抓现行、抓典型、抓通报,对不正之风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问题准确识别、对顶风违纪行为速查严处。
建立健全集中整治机制。督促各级党组织对群众反映强烈、需要长期整治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分析,找准原因症结,开展集中整治,压实整改责任,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建立经常性整改整治台账,定期开展“回头看”,做到整治效果可检验可衡量,确保集中整治动真碰硬、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建立健全巩固提升机制。常态化开展作风教育,突出抓好领导干部以及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分层分类编写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深化以案促改促治,从典型案件中查找权力运行漏洞,补齐制度短板,狠抓制度执行,强化刚性约束。同时,强化正面引导,开展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作风规范真正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刘一霖)
体悟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机制。通过警示教育、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等机制,促使党员干部经常性认真剖析、反躬自省,对作风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治;采取随机抽查、交叉互查、“大数据”监督等有效途径,着力抓现行、抓典型、抓通报,形成强力震慑;畅通群众举报渠道,靶向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凝聚人民群众参与正风肃纪反腐的强大正能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解决问题机制。通过定期分析纠治“四风”工作数据,强化案例剖析,深入查找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制定问题清单,分类归纳、靶向治疗、对症下药,推动问题整改一个、销号一个。
(林安然 安徽省滁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把经常性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有力手段,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四风”问题,以常抓保证长治。实践中,要在监督检查上聚力用力,坚持上下联动,统筹各类监督力量,常态化开展察访,延伸监督触角,切实发现问题;要在数字赋能上聚力用力,紧盯公职人员酒驾醉驾、违规公务接待等易发多发问题,分门别类构建监督模型,着力提升问题发现准度和核查效率;要在靶向纠治上聚力用力,强化全周期管理,贯通从严“管”、精准“治”、有效“防”。一方面,突出办案导向,坚持露头就打,对典型案例及时通报曝光,持续释放一严到底的信号。另一方面,定期进行类案分析,对领域性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实现从“解决一事”到“规范一域”的跃升,切实增强作风建设治理效能。
(尹帅 山东省泰安市纪委监委干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有效破解顽瘴痼疾,涵养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抓作风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查改治”贯通发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监督前移,精准“查”问题。统筹运用“室组地”监督力量,通过监督检查、大数据分析、风腐同查等方式,精准识别和查处“四风”问题,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系统施治,推动“改”到位。既推动个案整改,又深挖类案背后的制度漏洞和共性诱因,针对性开展专项治理,完善制度机制,持续压缩作风问题滋生空间。固本培元,聚力“治”根本。坚持纠树并举、破立并重,以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根基,以警示教育触及灵魂,以廉洁文化滋养身心,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思想堤坝。
(余柳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纪委监委干部)
Copyright 嘉峪关纪检监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嘉峪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嘉峪关市监察委员会